宝宝免费起名可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本文的目的,是想客观探讨一下,先秦至今,对《道德经》的解读在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。随手选了一章,《道德经》二十一章,讲的是“孔德之容”,汇报一下我的解读思路和原文翻译,通解大家自行查阅,参照对比一下,看看有什么差异。【21章】孔?德?之?容?,?惟?道?是?从?。?道之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?,?其中有象;?恍兮惚兮,?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
本文的目的,是想客观探讨一下,先秦至今,对《道德经》的解读在一个怎样的水平线上。
随手选了一章,《道德经》二十一章,讲的是“孔德之容”,汇报一下我的解读思路和原文翻译,通解大家自行查阅,参照对比一下,看看有什么差异。
【21章】
孔?德?之?容?,?惟?道?是?从?。?道之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?,?其中有象;?恍兮惚兮,?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?今?及?古?,?其?名?不?去?,?以?顺?众?父?。?吾?何以知?众?父?之?然?也?,?以?此?。?
【王简译】
上德之人表现在,遵循道理从事。道中万物,模糊不清。若隐若现,却能感受其形态;若有若无,却能看到有物;深远幽暗,却能发现精华;把精华真实还原,并能找到其中的规律。由古至今,上德之人名字不会消逝,正是因为其行事顺应万物规律。我为什么会知道万物运行的结果呢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(惟道是从)。
【说明】
这章重点论述上德之人的处事原则,同时也描述了道中万物运行的特点。“道之物”意即“道中之物”。老子明确表示:万物皆在道中,在道的体系中运行。
王弼本大的地方有三处更改,一处无必要,二处严重破坏原意,均按帛本校正。
1、帛:道之物。
王:道之为物。
2、帛:自今及古。
王:自古及今。
3、帛:以顺众父。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,以此。
王: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,以此。
解读这一章,有几个要点:
1、厘正版本。今后我们解老,当以汉帛本为正,王弼本为辅。王弼本改动的影响原意的关键字要校正,其它的“之乎者也”无妨。
2、要在《道德经》整体思想架构和主题思想的范畴内解读,要“以老解老”。老子在此章的观点与其它章节是有呼应的,是融为一体的。
3、抓住每章重点。从本章结构来说,老子的重点是说,“上德之人的行事原则(孔德之容)”,是首尾呼应的,后面老子总结自己为什么能够知道万物运行的结果,正是因为“惟道是从。”
这点很重要,直接关联到老子核心思想之一: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”(64章)
本章中间一段是讲述“天道”万物运行的状态,当然也很重要,却不是本章的重点,许多名家的通解重点却放在了中间“天之道”,忽略了首尾“孔德之容”。
4、关键词:“众父”。
《老子》一书多处摘引《金人铭》言论,老子视《金人铭》为其“学父”(王弼本改为“教父”)。
42章:
《金人铭》:“强梁者不得其死。”
《老子》:“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:‘强梁者不得其死’,吾将以为学父。”
【王简译】前人是这样教我的(指《金人铭》),我也教给别人。强作妄为之人不得好死,我将把它当作学习的座右铭。
这里的“父“,解为“规则,原则,榜样,座右铬”。(《金人铭》刻在周朝太庙右殿金人背后,座右铭因此得名)
回到21章,我们理解了“父”的来源,再解“众父”,众,万物,父,规则。众父,万物运行的规律、规则。这就解通了,王弼怎能把这么重要的“父”字(线索)去掉了。
5、关键词:“道之物”。
帛本“道之物”,王弼本改为“道之为物”,加一字,完全走向两个方向。通解又被带偏了,解为“道这个东西”。事实上,“道之物”很重要,明确表示,道中之物,万物在道中,在道的体系中运行。
6、关键词:“其中有信”。
“其中有信”的“信”,是一个关键字,这个字最难解出,要系统推导。通解为“信验,验证”,是错误的。原因在于他们的思路解“天道”去了,而不是解“孔德”。
“信”应解为“规律,规则。”推理过程要层层递进才能解出来。
“上德之人”正是因为“惟道是从”,才能够从“恍惚窈冥”的道中发现万物运行的规律:能感受其形态->能看到有物->能发现精华->把精华真实还原->能找到其中的规律。这是逐步推进的,“信”的含义非常丰富,不从“孔德有容”出发,是推导不出“信”是“规律,规则”的意思,进而推导出老子的“众父”什么意思,再推导出老子的“以此”什么意思。才能精解此章。
老子仅用五千余字,建构起庞大的思想体系,难度可想而知,字字珠玑,句句箴言。我们在解老时,每一个字都是应该去弄懂的,进而联通一句话,再而一段话,再而一章话,再而联通各章之间,最后联通全书思想体系。泛泛去解是不行的,一大堆空话、行话,不明所以,不明所以然,不是求学和治学应有的态度。
这章仅是随手举例,抛砖引玉,窥斑见豹,仅为冰山一角。传统学术界对《道德经》的通解,个人认为大部分章节没有解出老子原意和精髓,特别是最核心的八大核心章节:
25(道),1(道可道),2(道体),42(一二三),48(无为),81(不争),8(理),38(德)
这不是在哗众取宠搏眼球,搏流量之类的(也没什么流量)。是事实如此,原因我在《道德经·王简精解·说明》(欢迎查阅),总结了六条:
1、概念不清。
2、没有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。
3、版本问题。
4、方法问题。
5、汉代之后的偏离。
6、“道统”格式化的思维。
有无解决办法?有!打破传统,打破条条框框,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基本概念、基本术语、基本观点、基本思想架构的底层基础研究,重新疏理、补充、完善、构建新的解释体系。任重道远,从研究老子开始,从解读《道德经》开始,大家群策群力,共献智慧。
对《道德经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或者需要本人精解其它章节的,或者有补充、建议、质疑、批判意见的,均热烈欢迎评论、留言。
一隅之见,一方之言,仅代表自己,指正,感谢!
原创/作者 王简
宝宝免费起名可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eeor.com/58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