隗姓有多少人(隗姓氏读什么)

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
上一节,咱们讲到,公元前656年,周惠王21年,鲁僖公4年,楚成王16年,齐桓公30年,齐桓公率七路诸侯伐楚。八国联军声威赫赫,楚国无奈之下,于当年夏天,与齐国签下召陵之盟。此次南伐,既救了郑国,又遏制了楚国,齐国是一箭双雕。遗憾的是,桓公没能高兴几天,事儿又来了。怎么了?郑国叛变了。齐国南伐楚国,很大程度上

上一节,咱们讲到,公元前656年,周惠王21年,鲁僖公4年,楚成王16年,齐桓公30年,齐桓公率七路诸侯伐楚。八国联军声威赫赫,楚国无奈之下,于当年夏天,与齐国签下召陵之盟

此次南伐,既救了郑国,又遏制了楚国,齐国是一箭双雕。遗憾的是,桓公没能高兴几天,事儿又来了。怎么了?郑国叛变了。

齐国南伐楚国,很大程度上来说,也是为了救郑。大伙儿忙活了半天,郑国却叛变了,这算哪门子事儿呢?所以说春秋乱世呢,都规规矩矩的,就不是乱世了。

事情的原委,是这样的。

召陵之盟之后,齐楚双方各自撤军。这个时候,陈国的大夫辕涛涂就去找郑国的大夫申侯,商量着想让联军向东,沿着海边回撤。

正常来讲,联军回师,是要途经陈国和郑国的。可是大军过境,扰民不说,这人吃马喂的,都要由沿途国家来供应,负担很重。辕涛涂也是为了陈国考虑,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办法,而且,还想拉上郑国一起。

史书中没有交代,辕涛涂为什么偏要通过申侯来运作这个事,但申侯在郑国一向比较得宠。笔者分析,这或许就是个中缘由。

申侯早先并不是郑国人,而是楚文王的宠臣。和历史上众多的宠臣一样,申侯也是一个贪婪任性,但是又特别会哄主子开心的家伙。所幸文王是个明主,虽然宠幸申侯,但是申侯并没能干政。

楚文王也知道申侯的坏毛病,所以临终的时候,就决定把他打发走。一来不想留着他祸害楚国,二来,毕竟跟随了自己这么久,文王也不想申侯出什么事儿。

文王和申侯说,我太了解你了。你一向贪得无厌,平时从我这儿拿,从我这儿求,我都顺着你。但是我死了以后,别人是不会和你客气的,你肯定好过不了——“唯我知女,女专利而不厌,予取予求,不女疵瑕也。后之人将求多于女,女必不免。”予取予求这个成语,就出自于此。

文王告诉申侯,赶紧离开楚国,还送了他一块美玉,特别叮嘱申侯不要去小国,因为人家容不下他这位大神——“无适小国,将不女容焉。”

楚文王死后,申侯去了郑国,很快又成为了郑厉公的宠臣。申侯的“事迹”,《左传》记载得不多。《说苑》和《吕氏春秋》都有介绍,但是后两部书,并非史书,内容有很多虚构和演绎的成分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读,咱们就不在这里引用了。

辕涛涂当时可不知道申侯的为人,否则肯定也不会自找麻烦。

辕涛涂跟申侯说,大军如果途经陈郑两国回国,两国的负担会很重。应该建议大军向东走,从海边撤退,这样就绕开陈郑两国了。

申侯听辕涛涂说完,啥也没多说,就说了一字:“善”,就是好呀。

辕涛涂一看申侯同意了,就去找齐桓公了,把跟申侯商量好的方案,又跟桓公说了一遍。辕涛涂还忽悠齐桓公,说这样可以达到震慑东夷的目的。桓公一向是个好大喜功的人,辕涛涂这么一说,桓公连想也没想,就答应了。

哪知道辕涛涂刚走,申侯随后就来了。申侯跟桓公说,咱们大军在外边这么久了,已经很疲惫了。向东走,如果碰见敌人,怕是打不了硬仗了。还不如从陈、郑取道归国,军粮军鞋(就是指军需供应),都有人管,多好——《左传》:“师老矣,若出于东方而遇敌,惧不可用也。若出于陈、郑之间,共其资粮悱屦,其可也。”悱屦(fěi jù),草鞋。

桓公这才明白自己被辕涛涂骗了,非常感动,觉得申侯仗义、够意思。桓公一高兴,就把郑国的虎牢赏给了申侯。虎牢,一向是郑国重镇,桓公大手一挥,归申侯了。申侯卖了辕涛涂,得了虎牢,赚大发了。

申侯赚了,这边辕涛涂可惨了。桓公震怒之下,下令攻打陈国。

当年秋天,也就是齐楚签订召陵之盟的同年秋天,齐国授意鲁国率领江国黄两国,首次伐陈。冬天,齐国率联军又再次伐陈。

齐、宋、鲁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七国大军打进了陈国,陈国也知道错在自己这边,连忙认错求和。本来也都是同盟,陈国又认了错,桓公也就不纠结了,不仅饶了陈国,还把辕涛涂给放了。可是辕涛涂,从此是恨透了申侯。

转过年来,即公元前655年,周惠王22年,鲁僖公5年,郑文公18年,楚成王17年,齐桓公31年,夏天,桓公又大会诸侯于首止。“首止”,卫地,在今河南睢县东南。

周惠王的太子郑,也出席了这次会议。王太子干嘛来了呢?这正是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。

太子郑虽然被立为太子,但是周惠王却一向宠爱另一个儿子叔带,有废掉太子郑,另立叔带为太子的想法。

周朝的规矩,一向是立嫡以长,就是储君一定是嫡长子。所以,周惠王的这个想法,遭到了众多诸侯的反对。

桓公带着宋、鲁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诸侯在首止拜会王太子,就是给太子站台,有了那么多诸侯,尤其还有霸主的支持,太子的位置,不就牢靠了嘛。桓公这么做,其实也是为了王室的稳定——《左传》:“会王大子郑,谋宁周也。”

郑国就是在这次盟会上,背叛了齐国。

郑国为什么要背叛齐国呢?这个事儿的始作俑者,是周惠王。

周惠王和王后一直偏爱叔带,本来打算废了太子郑,改立叔带为太子。没想到,桓公带着诸侯横插一杠子,在首止给太子郑撑腰,这不明摆着告诉惠王,大伙儿不同意叔带当太子嘛。你想,惠王能高兴吗。

但是自春秋以来,王室的威望,早不如以前了,惠王不高兴,也没办法。如果硬来,齐国又不好惹。这天下的诸侯吧,也都成了齐国的小弟。可又不甘心就这么算了,想来想去,当时有实力能与齐国抗衡的,也就楚国和晋国了。还有一个能帮忙的,就是郑国。

史书里并没有记载惠王的心路历程,但是估计后来发生的事情,笔者觉得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。

晋国好理解,大国,也有一定的实力。当初晋武公统一晋国,最终也是得到了王室的认可。还有一点,惠王跟晋国现任国君,晋献公,关系不错——惠王从陈国娶王后,就是献公去接的亲。所以惠王想去找晋国帮忙,合情合理。

那么楚国呢?楚国可一向不拿天子当回事啊。别忘了,楚成王即位之初,可曾经给惠王进过贡,惠王为此还赐“胙”,授予他“镇尔南方”的权力,俩家儿,也是有交情。(见连载第62篇)

那么郑国呢?郑国离王室近,而且桓公、武公、庄公三代,都是王室的卿,两家渊源也很深。郑庄公时代,虽然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,可是子颓之乱,正是郑厉公帮着惠王,重新恢复了王位。所以,惠王情急之下,就想到了郑国。

惠王让大臣周公传话给郑伯,说:“吾抚女以从楚,辅之以晋,可以少安。”“你去找楚国吧,再有晋国的帮助,(这事儿)就差不多啦。”

惠王的意图,是想让郑国出面联合楚国,企图组成王室、郑、楚、晋的联盟,对抗齐国。楚国能帮忙吗?能啊,楚国本来就想参合中原事务,只不过是让齐国给按住了,现在有天子在幕后运作,楚国是求之不得。

朋友们可能会问,郑国会反水吗?郑国可是齐国的同盟啊,齐国南伐楚国,那也是为了救郑。再说,郑文公对王室一直很有意见——咱们前边讲过,子颓之乱,郑国是帮助周惠王复位的主要力量,但是惠王给虢国的赏赐反而高于郑国,这让郑文公非常不满(见连载第56篇)。现在惠王却求上了郑国,郑国会答应吗?

事实上,郑文公不但同意了,还很开心。所以说,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春秋乱世,更是如此。

王室虽然衰弱了,但是“天下共主”的这面大旗还在。即使是霸主齐国,也一向是打着“尊王”的旗帜来号令诸侯。

笔者认为,这或许就是郑文公收到惠王的指示后,非常开心的原因——有了王室的眷顾,再加上楚、晋的支持,说不定郑国还能恢复往日的威风呢。郑文公是郑庄公的孙子,能不怀念当初郑国横行中原的日子嘛。所以,郑文公激动之下,也顾不得自己对惠王的怨恨了。

那郑国就不怕齐国吗?哪能不怕啊。郑文公这时候,是忧喜两重天。一方面,惠王的旨意,让郑文公惊喜万分。另一方面,齐国强大的实力,也确实让文公感到了恐惧。

想来想去,文公最终还是偏向了惠王这边。我分析,文公之所以铤而走险,除了惠王的搅合,还有就是对齐国的不满。

齐国刚刚救了郑国,文公对齐国能有什么不满呢?

咱们前面讲了,齐桓公为了赏赐申侯,把虎牢划给了他。虎牢,是郑国的重镇,当初郑庄公的妈妈给共叔段要,都没要走。桓公就这么随随便便把虎牢赏给了申侯,郑文公心里能痛快嘛。

说实话,齐桓公这事儿,办得是欠妥。所以,惠王一勾搭,再加上听说有楚国、晋国的支持,郑文公就铁了心,决定叛变。

这个时候,大伙儿都在首止给太子郑站台呢。

当时,开完会,照例还要“盟”,就是盟誓,签约。郑文公心怀鬼胎,就不想参加这个仪式了,可又怕惹恼了齐国。

郑文公左右为难,想来想去,终于憋出来个主意。是什么呢?郑文公,决定不辞而别——《左传》:“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,故逃归不盟。”

琢磨半天,就整这么个主意。郑国的大臣孔叔知道了,就劝文公不要这样。

孔叔说:“国君不可以轻,轻则失亲。失亲患必至,病而乞盟,所丧多矣,君必悔之。”

孔叔认为文公这样做,太轻率。这样的话,必然会失去朋友,早晚给自己带来麻烦。等到出了事,再回过头来乞求同盟,代价会更大,到时候肯定会后悔。

但是郑文公就是不听,丢下随从手下,自己跑了——《左传》:“弗听,逃其师而归。”

历史上,把郑文公的行为,称作郑伯逃盟。

惠王的挑唆,很快就有了效果。

本来楚国就有野心,屡次试图控制郑国。只是因为八国联军实力强大,才不得不低头。这下可好了,惠王把郑国送上门来了,还省了楚国的事儿了。

郑文公逃盟之后不久,楚国就行动了。楚国的令尹子文,带着大军,灭了弦国

弦国,隗姓,(Wěi),子爵,据说是赤狄(狄人的一支)南迁的后裔,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。当时,弦国与江、黄、道、柏等国都是姻亲。

道,姬姓;柏,姞(jí)姓。弦国与江、黄、道、柏四国,都是河南南部,靠近楚国的小国,一向都是受楚国欺负的。

齐国南伐楚(见连载第79篇),让江黄道柏等一众小国看到了齐国的实力,也感觉迎来了救星,就纷纷与齐国结好。江黄两国,还参与了伐陈的行动。

弦国仗着自己与江黄道柏的姻亲关系,觉得背后有齐国这棵大树罩着,所以也就不再侍奉楚国了。但是弦国过于大意了,不侍奉楚国也就罢了,还不设防,结果,就被楚国逮住机会给灭了,弦子逃到了黄国。

惠王的挑唆,郑国的背叛,直接导致了召陵之盟(见连载第79篇)的瓦解。

齐桓公带着各路诸侯,不远千里,南伐楚国,好不容易签订了召陵之盟,才将将一年,就被葬送了,而幕后推手,竟然还是中原华夏诸侯名义上的共主,周朝天子。王室这么干,怎么可能好得了呢。

惠王这么做,就是为了对抗齐国。因为齐国支持太子郑,而惠王偏爱叔带。

春秋以来,从周桓王开始,好几位天子都因为想废掉太子,而引发了内乱。自己都不遵守自己的宗法制度,还能指望别人怎么样。王室的衰弱,不是没有理由的。

郑国、楚国都行动了,晋国行动了吗?还真没有。至于为什么,史书里没有交代。笔者分析,即使惠王联系上了晋国,也没用。为什么?因为晋国根本顾不过来。就在郑伯逃盟这一年,晋国正紧锣密鼓地,筹划着与虢国的战争。

欲知后事如何,且待下回分解。

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47047306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eeor.com/45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