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_(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流金岁月)

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
关注我,学习科研写作知识、了解科研趣事喜欢就转发哦(* ̄︶ ̄)没有理论构思,论文写作就没有中心。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,经常会基于某种理论或某个方法展开分析,这便是理论构思的过程。理论构思是将自己的学术发现有理有据呈现出来的关键环节,观点表达和论文发表都

关注我,学习科研写作知识、了解科研趣事

喜欢就转发哦 (* ̄︶ ̄)

没有理论构思,论文写作就没有中心。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,经常会基于某种理论或某个方法展开分析,这便是理论构思的过程。理论构思是将自己的学术发现有理有据呈现出来的关键环节,观点表达和论文发表都是构思的后续,尤其对有国际期刊发表需求的作者来说,明确理论视角尤为重要。

但是很多作者用不好理论,或者说论文中使用的理论,与研究的内容不完全匹配,出现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情况,导致论文投稿时,经常因为“文章总体比较空”、“引用较多的理论,但大多没必要”、“动辄提及渊源,致使全文线索也显混乱”等评审意见,而被拒稿。所以,接下来,我们就结合作者论文常见的退审意见,来探讨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这一情况的成因及规避之策。

-01-
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问题表征

(一)理论“聊胜于无”

理论视角“聊胜于无”,一种情况是作者在论文写作中没有使用理论或方法,比如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,在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,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实施的效果很好,于是以此为出发点,形成了一篇论文。论文的整体结构是“课程思政是什么——某一专业课利用故事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介绍——总结”,从论文框架中我们能看出这篇论文是不包括理论或方法的,作者自己也很苦恼,我的这篇论文该怎么加入理论呢?用什么理论来展开分析呢?出现了“没有合适的理论可以用”的情况。

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使用了xx理论,但这一理论仅仅只是作为“在xx视角下”这几个字出现在论文中,也即作者没有真正用这一理论来进行分析,只是将其作为“背景”来框定的。这种情况也很普遍,比如说作者在修改的过程中,一直在更换理论,第一稿发来写着是“在xx理论视角下”,第二稿发来又变成了另一理论视角下…..这就反映出作者其实根本没用到前面写的几个理论来进行分析,只是将其作为“面子”摆上,导致“文章整体比较空”。

(二)利用理论“强行解释”

利用理论“强行解释”,指的是作者在论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,介绍完理论,下面直接写本文利用该理论的某些维度来分析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。比如“人本主义需要理论”,这一理论的内核是人具有生存需求、关系需求、成长需求,这一理论的普适性是毋庸置疑的,但如果要研究某一群体职业倦怠的问题,是否可以直接用这一理论“生存、关系、成长”等维度来分析呢?我们都知道,工作确实会涉及到“生存基础、人际关系、职业成长”,但聚焦到某一群体的“职业倦怠”,用这几个维度来分析其成因,恐怕会有些牵强,问题维度与理论维度对应“曲折”,出现“动辄提及渊源,致使全文线索也显混乱”的情况。

(三)多个理论混用

从字面意思上看,多个理论混用,就是说论文中使用了两个及以上的理论作为基础。这样做并非不可,但作者在分析论证过程中,却出现了每个子问题分析都用到了理论,但这些理论之间却没有关系的情况。还是以上面“研究职业倦怠问题”为例,作者提到“生存基础”即对薪酬工资的需要,于是引出了“薪酬管理理论”,“人际关系”即对社会支持的需要,于是又引出了“社会支持理论”等等,这些经典理论同时存在于一篇论文中,形式上确实很“丰满”,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并不好驾驭,且不说这些理论本身是否会存在冲突,作者只是用到了这些理论的维度进行了浅层次的分析,根本上会出现“引用较多的理论,但大多没必要”的问题。

-02-
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规避之策

通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发现,如果是因为没有真正使用所写的理论或者用到的理论或方法不合适,而出现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情况,原因就在于作者的研究问题不明确,俗话说“没有问题何来答案”,所以针对这一情况,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。如果是因为引用多个理论而出现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情况,原因在于作者的研究问题不聚焦,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。

(一)明确研究问题

明确研究问题,就是我们在论文写作之前,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。比如上面提到的,如果作者要研究“用故事化的方式研究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”这一内容,那么需要首先明确“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”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,而需要“用故事化的方式”来设计。找到了研究问题,我们才能针对性地去找理论分析问题。

比如朱光喜《政策“反协同”:原因与途径——基于“大户籍”政策改革的分析》这篇文章中,作者针对政策协同会导致目标被单一政策所妨碍的问题,依据结构功能理论,分析了“政策反协同”的原因及可行性。再如刘颖《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:表现、原因及对策分析》这篇文章,作者针对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,借鉴了“理查德·马特兰德所提出的政策模糊性和冲突性的分析框架”,对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,最终得到了自己的观点。

(二)聚焦研究问题

聚焦研究问题,也即我们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,进一步缩小研究问题。比如,我们分析“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”,发现教学内容、教学对象、教学目标、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,这时候我们不建议直接把这几个方面都呈现在论文中,而是进一步聚焦到某个方面,比如“教学内容”方面,找一下“教学内容”方面存在什么问题,使用理论或方法进行分析论证,再开展论文的写作,才能真正解决“理论与内容两张皮”的问题。

比如,张善超和李宝庆《信息不对称理论视域下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及突破》这篇文章,我们都知道,高考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,比如考试公平问题、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之间的矛盾等等。如果作者基于一篇期刊论文来分析上述所有的困境,则很容易泛泛而谈,深度不够,所以作者选择了一个“小切口”,即“学生与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”这一困境来研究,并运用了“信息不对称”这一经典理论分析了新高考改革存在的困境、原因及规避之策,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创新观点。

您的关注/转发/收藏,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

感觉好,就点个赞吧! ↓↓↓

宝宝免费起名关注微信公众号------《梓音》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47047306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eeor.com/4556.html